经济层面:看似 “护内” 实则 “伤内” 的算盘

94.jpg

从表面上看,特朗普加征关税的一大理由是保护美国国内产业。以钢铁和铝行业为例,他声称外国低价钢铁和铝产品大量涌入美国,冲击了本土企业,导致美国钢铁厂关闭、工人失业。通过加征关税,意图提高进口钢铁和铝的价格,使美国本土产品更具价格竞争力,从而促进本土产业复苏,增加就业岗位。但实际上,这种做法是一把双刃剑,且对美国自身经济的伤害或许更大。

美国本土企业和在美外资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飙升的困境。许多美国制造商依赖进口钢铁和铝作为原材料,加征关税后,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,企业成本压力剧增。比如美国的汽车制造业,钢铁是重要原材料,关税增加导致汽车生产成本上升,这可能使得企业不得不提高汽车售价,进而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,或者压缩利润空间,影响企业的投资和扩张计划。同时,供应链也面临中断风险。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,美国企业的供应链遍布全球,加征关税使得原本顺畅的原材料供应受阻,一些企业可能因找不到合适的本土替代材料而被迫停产。

美国消费者同样深受其害。加征关税后,进口商品价格上涨,美国消费者购买进口产品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。例如,中国是美国许多消费品的重要供应国,从服装到电子产品,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,最终这些成本都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身上,降低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,影响民众生活质量。据美国无党派智库 “税务基金会” 估计,此轮征收关税会导致美国每个家庭平均增税 830 美元(约合人民币 6019 元)。

此外,美国的农业也受到冲击。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,许多农产品依赖国际市场。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,例如加拿大、中国等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,使得美国农产品出口受阻,农民收入减少,大量农产品积压,严重影响了美国农业经济。

政治层面:迎合部分选民与巩固政治基础

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其部分选民群体,巩固自身政治基础。他的支持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传统制造业地区的工人,这些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,产业受到冲击,大量工厂外迁,工人失业。特朗普承诺通过贸易保护措施,包括加征关税,来重振美国制造业,将工作岗位带回美国,这对这些地区的选民具有极大吸引力。通过推行关税政策,他向这部分选民展示自己在履行竞选承诺,试图赢得他们的持续支持,为未来的政治活动,如中期选举甚至下一次总统竞选积累政治资本。

在政治博弈中,关税也成为特朗普手中的一张牌。他通过不断调整关税政策,向其他国家施压,试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示美国的 “强硬姿态”,塑造自己作为 “美国利益捍卫者” 的形象,满足国内部分选民对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心理预期,提升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威望。

战略层面: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与打压竞争对手

从战略角度看,特朗普加征关税有着重塑全球贸易格局,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意图。美国长期以来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,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,如中国等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增加,美国感受到了威胁。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关税,打破现有贸易格局,重新制定有利于美国的贸易规则。例如,他多次指责其他国家存在 “不公平贸易行为”,声称美国在贸易中吃了亏,以此为借口对多个国家加征关税,逼迫这些国家在贸易谈判中做出让步,重新签订贸易协定,以确保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优势地位。

在打压竞争对手方面,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尤为明显。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在制造业、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发展迅速,对美国的产业优势构成挑战。特朗普对中国大规模加征关税,涉及从传统制造业产品到高科技产品等多个领域,试图遏制中国产业升级,阻碍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,如对华为等企业的制裁与关税措施并行,就是为了维护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,防止中国在 5G 等关键技术领域超越美国。

特朗普加征关税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、政治和战略考量。但事实证明,这种单边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不仅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,反而给美国自身经济、国际形象以及全球经济秩序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政策的弊端日益凸显,而美国能否及时调整贸易政策,回归理性的贸易合作轨道,还有待进一步观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