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美国在人工智能(AI)监管领域动作频频,一系列法案的提出与推进,彰显出美国在平衡 AI 创新与风险管控方面的决心,这些举措将对全球 AI 产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。
联邦层面:多法案并进,构建 AI 监管网络
1 月 10 日,美国众议院一组两党议员宣布推出《禁止人工智能虚假复制品和未经授权的复制法案》(“No AI FRAUD” Act)。该法案旨在搭建联邦层面的监管框架,保护个人声音和形象不被 AI 恶意克隆。提出者众议员 María Elvira Salazar 表示,是时候让滥用 AI 的不良行为者承担后果,法案将赋予艺术家和美国公民捍卫自身权利的能力。此法案得到索尼、环球音乐集团等音乐行业巨头的支持,美国唱片业协会主席 Mitch Glazier 称赞其为构建安全、负责 AI 生态系统的重要一步。
1 月 29 日,美国参议员 Josh Hawley 提出《2025 年美国与中国人工智能能力脱钩法案》。该法案生效 180 天后,将全面禁止美中 AI 技术进出口和研发合作。违规美国实体将面临最高 1 亿美元罚款,相关人员也将受到严厉处罚。这一法案反映出美国政府对美中 AI 合作的担忧,试图借此维护美国在 AI 领域的主导地位与国家安全。
州层面:加州 AI 监管法案落地,引领地方监管潮流
经过多轮讨论与修订,饱受争议的加州《前沿 AI 模型安全创新法案》在大幅削弱后,顺利通过加州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审核。这一法案聚焦 “前沿 AI 模型”,仅训练模型算力成本超 1 亿美元的开发商需接受监管。法案要求云服务提供商收集客户信息,方便监管部门溯源,这可能给部分使用海外算力训练的中国 AI 企业带来监管风险。
纳入监管范围的企业需主动防范模型滥用,具备紧急关闭模型的能力,并提交安全实践声明。法案引入 “年检” 制度,要求开发商聘请独立审计员每年评估合规情况,违规企业将面临 1000 万 - 3000 万美元罚款,罚款金额还将随模型训练成本增加。
对于该法案,AI 圈观点两极分化。2018 年图灵奖得主杰弗里・辛顿(Geoffrey Hinton)和约书亚・本吉奥(Yoshua Bengio)表示支持,认为这是有效监管 AI 技术的 “最低要求”。但数百名创业者和加州 100 多位学界人士发文反对,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也公开谴责,称法案会阻碍加州 AI 投资与发展,损害开源生态,且未能解决 AI 带来的实质性风险。
AI 监管政策的长远影响
美国在 AI 监管领域的一系列动作,是其适应 AI 技术快速发展、应对潜在风险的必然选择。这些法案的实施,将重塑美国乃至全球 AI 产业的发展格局。一方面,严格的监管将规范 AI 市场秩序,保护个人权利和国家安全;另一方面,也可能给 AI 企业带来合规压力,对 AI 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造成一定阻碍。未来,美国 AI 监管政策将如何演变,又将对全球 AI 产业产生何种影响,值得持续关注。